本網訊(通訊員 張軍) 8月20日-9月1日,我院青年教師王慧妮副教授及其團隊首次應邀參加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
青藏高原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自然條件,被稱為“世界屋脊”,是世界中低緯度海拔最高和面積最大的高原凍土區,是我國“兩屏三帶”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态地位極其重要。根據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時隔近50年,我國開展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活動。科考工作啟動之時,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并指出,開展這次科學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優化生态安全屏障體系,對推動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推進國家生态文明建設、促進全球生态環境保護将産生十分重要的影響。他希望參加考察研究的全體科研專家、青年學生和保障人員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鬥、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态、人類活動,着力解決青藏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綠色發展途徑等方面的問題,為守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淨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貢獻,讓青藏高原各族群衆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針對青藏高原凍土凍融災害及重大凍土工程病害種類多、成災面廣、隐蔽性高、環境複雜等特點,我院青年教師王慧妮副教授及其團隊科研人員應邀參加了由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态環境資源研究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等單位組織開展的藏東南地區凍土凍融災害及重大凍土工程病害綜合科學考察。
在藏東南地區科考中,我院青年教師及團隊研究人員針對藏東南地區紅層特性,利用便攜式地物光譜儀,采集了多類型地物的光譜信息,為下一步建立地質環境遙感監測解譯标志樣本庫、實現藏東南區凍融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奠定了基礎。本次科學考察和樣品采集工作從西藏邦達草原開始,途徑昌都、江達、德格、甘孜、爐霍、道孚、康定、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貢等地,獲得了典型凍融地質災害光譜信息數據。團隊後期将綜合利用主被動遙感和空間大地測量等多源、多平台對地觀
測手段,建立凍融災害隐患特征和孕災環境因子的多尺度、多形态遙感信息提取與災害判别方法,為青藏高原地質災害綜合調查與評估提供技術支撐和基礎數據。
圖1:科考工作照片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活動将揭示過去50年來環境變化的過程與機制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預測這一地區地球系統行為的不确定性,評估戰略資源儲備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提出亞洲水塔與生态屏障保護、第三極國家公園建設和綠色發展途徑的科學方案。(審稿:劉炳春)
相關鍊接:習近平緻信祝賀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
http://www.chinanews.com/sh/shipin/2019/09-06/news8304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