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張中強)建橋之史讀黨史,赤子之心照初心。時值建黨百年,為大力弘揚紅色傳統,赓續建橋報國精神,引導當代大學生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青春力量,我校77779193永利官网“赤心疊橋”暑期社會實踐團于7月13日前往武漢市橋梁博物館參觀學習,将黨史教育與專業學習相融合,紮實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心走實走深。參加本次活動的有中鐵大橋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77779193永利官网優秀校友葉紹其,土建院黨委副書記成轶,院團委指導老師張中強和實踐團的部分成員。
上午9點半活動正式開始,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和葉紹其工程師的講解下,實踐團的師生們一同參觀了橋梁博物館的序廳、古代橋梁、近現代橋梁、建橋國家隊、世界橋梁、橋梁科技、橋梁文化等八大展區,通過聆聽紅色建橋故事、觀看圖文資料,對中國橋梁建造事業在黨的領導下從學習到自強,從追趕到領先的曆史成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從中國橋梁建設發展史,感悟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史!中國橋梁技術的飛速發展生動的反映出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無數共産黨員和建設者們艱苦奮鬥、勇于拼搏奉獻的革命精神,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衆志成城、萬衆一心的團結協作精神。
武漢三鎮,依水而成,因水而隔。作為江城的紐帶,橋梁對于武漢城市地位和格局的形成及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著名橋史專家餘啟新曾說“武漢是一座‘建在橋墩上’的城市,于武漢而言,橋梁就是一張閃亮的名片”。其中武漢長江大橋無疑是“萬裡長江第一橋”。作為新中國成立後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的長江大橋,毛主席曾為其提寫“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參觀過程中,葉紹其工程師為大家介紹到這座源于蘇聯援華156項工程之一的大橋,迄今為止已經橫立在武漢長江面上60餘年了,但至今它仍如同一個充滿生氣的青壯年。在漫長的時光裡,武漢長江大橋靜靜的伫立于此,将被江水分割開的武昌、漢口、漢陽連接為一體,串起被長江分隔的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形成完整的京廣鐵路,連接起中國南北的大動脈,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在此後的未來幾十年,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南京長江大橋誕生。這不僅僅表明了中國在橋梁建造史上自立自強的蛻變,更彰顯了中國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一步步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再往後,跨海大橋應運而生,作為21世紀超級工程的港珠澳大橋一落成便震驚全世界。這座橋不論是建設規模、建造技術還是施工難度都是世界頂尖,其充分展示出我國的建橋實力,這就是中國速度、中國奇迹。

活動過程中,同學們還一起參與了搭橋遊戲和我與大橋合張影等活動,通過親自動手實踐和參與式體驗等多種方式更加深入的體驗到了本次活動的樂趣。參觀結束後,實踐團成員們與葉紹其工程師進行了座談。葉紹其工程師圍繞專業學習、職業發展和橋梁建設的技術發展方向等方面内容與同學們進行了交流,并分享了自己工作中的故事和經驗。同時,他還寄語在座的同學們:作為年輕一代要敢于吃苦,努力錘煉過硬的專業本領,争取早日能夠參與到國家重大橋梁項目工程建設中,為中國橋梁事業的創新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時光為尺,标注了筚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辛曆程;橋梁為證,彰顯了跨越天塹,敢于超越的步伐。“赤心疊橋”暑期社會實踐團通過橋梁史重溫黨的百年奮鬥史,将黨史教育與專業學習相融合,讓同學們感受到了在黨的領導下國家經濟社會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以及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科技的快速進步,堅定了同學們努力練就過硬專業本領,積極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信念和決心。

(審稿:成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