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張中強)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為引導青年大學生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匠精神,堅定文化自信,7月13日,由77779193永利官网本科生、研究生組成的“匠心築夢”暑期實踐團在指導老師徐偉的帶領下,一同前往恩施進行實地考察與學習,感受恩施民間傳統文化,探尋非遺背後的精神傳承。

傳統與現代結合,手工與機械并存
7月14日抵達恩施後,調研團首先前往西蘭卡普創意基地“布衣織繡”工廠進行參觀學習。西蘭卡普工藝傳承人田若蘭女士引領大家參觀工廠并為大家熱情講解了西蘭卡普的曆史由來及發展現狀。“西蘭卡普”是一句土家語,意為土家織錦,是一種極其古老的民間工藝,其被評為“中國三大名錦”之一。在對田若蘭女士的采訪中,她指出現今工藝品設計仍舊困難重重,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同時将其影響面進一步擴大是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此問題,徐老師和田女士讨論了西蘭卡普的元素的利用,以傳統元素在現代建築上的運用為例,探讨了二者結合的方式辦法。如建設西蘭卡普村,打造土家文化基地,讓品牌年輕化、大衆化。

依山傍水來建成,傾聽林濤與水聲
吊腳樓是土家人的建築藝術瑰寶,建築精美富有特色,吊腳樓通常依山而建,主要以木質材為主,是土家族地區具有重要特色的建築之一。7月15号上午實踐團成員來到了鹹豐萬家灣拜訪了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傳承人萬桃元大師。
萬大師向隊員們講解了吊腳樓框架結構和建造成因如成本低、通風強、美觀大方等。在訪談過程中,同學們向萬大師請教了工匠精神的傳承與延續,萬大師指出吊腳樓建造的核心價值與精髓就是以德為先、以藝為本。這不僅僅是萬大師秉承的人生态度,更是一代代匠人的品質追求。萬大師十分熱情的與同學們分享了其寫下的詩集,小小方本上濃縮着吊腳樓技藝的精華,字裡行間中透漏着大師的非凡文采。采訪過後,實踐團随萬大師參觀了其制作模型的場地以及萬大師的著作、圖紙、吊腳樓模型和珍藏于箱中數不勝數的獲獎證書。參觀之餘,實踐團成員利用無人機、激光測距儀等儀器對附近的一棟吊腳樓尺寸進行測量并繪制草圖,為後期的模型搭建做好數據準備工作。
在萬先生的推薦下,實踐團前往蔣家花園及王母洞進行參觀學習。雖時隔百餘年,蔣家花園這座被稱為鄂西地區最大的标準對稱性吊腳樓花園建築,在穿越曆史的長河後仍向人們展示着當年的顯赫和威儀。建築整體大氣恢弘,既有北方漢子的粗犷線條,細節處又透露出土家妹子的溫婉、秀美。團隊利用無人機對傳統村落全貌進行了觀測,并對吊腳樓建造細節進行記錄。

而後實踐團來到了鹹豐當地中國第一批傳統村落甲馬池鎮馬家溝村王母洞。該民居建于王母洞對面半山腰處。所處地形為一槽形谷地,兩邊青山對峙,林木蔥茏。目前現存6個獨立而相連的土家吊腳樓院落,系清乾隆年間,蔣氏家族不斷開山造地、伐木建造而成。在與居民的交流中隊員們也進一步了解了當地現有吊腳樓修繕與保護的實際情況。雖然大部分吊腳樓都已無人居住,部分并已被拆除,但仍舊不難看出其粗犷灑脫、淳樸深沉的藝術美感。
文化走進生活,傳統仍需發展
鹹豐民族博物館是鹹豐縣目前最大的民族文化公益設施項目,總建築面積1866平方米,館藏可移動文物1300餘件,全館分“曆史展廳”與“民俗展廳”兩個部分。“曆史展廳”主要展現唐崖土司城址的建築規模、城市道路和排水系統等,使用了大量唐崖城址出土文物,還原土司時期人們的衣食住行;“民俗展廳”通過吊腳樓、傩戲道具、西蘭卡普等極具土家族民族特色的建築和用具反映土家兒女真實的生活寫照。在參觀過程中調研團成員們對吊腳樓及西蘭卡普工藝有了進一步的掌握,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發揚有了更多思考。
通過為期三天的實地參觀與交流,匠心築夢實踐團圓滿完成了此次考察任務。隊員們感覺收獲滿滿,獲益良多,既對古老的西蘭卡普藝術和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等恩施非遺文化有了系統的了解,同時對以藝徳為首的萬桃元,視傳統為經典的田若蘭兩位傳統工藝大師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與感悟。大家紛紛表示,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印證過去,見證未來的文化瑰寶,作為新時代青年大學生要紮根華夏沃土,發揚工匠精神,樹立文化自信,争做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弘揚者和建設者,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貢獻青春力量。
